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介壽堂,以及台東街頭的故事


台東市民:小辣椒2016/7/18 


我出生於民國62年的台東市信義路上。從出生到國小三年級約十年光景,我都在信義路那一帶的街區活動。小學時就讀台東師專附小(現為台東大學附小),所以我每天走信義路穿過中山路,抵達博愛路進入學校。以信義路為主軸,從中華路到博愛路一帶,都是我的活動範圍。那是個小孩都在街頭上嬉戲,直到傍晚卡通時間才準時回家的年代。


信義路與光明路的交叉口、檳榔街的後面,有一處隱密的區域,裡面有庭院與日式建築,兒時的我從不知道那裏別有洞天。那個年代的房舍多半一兩層樓高,所以我曾從同學家的屋頂爬越到另一個屋頂,再爬到另一個屋頂,一直攀爬到無法再前進的冒險旅程,我也沒有因此進到裡面。現在的我站在檳榔街上,看著攤販後方的那處荒煙漫草、纏滿藤蔓的廢棄屋舍與庭院,深深疑惑著他的身分與故事。


附小後方與左側,往新生路方向延伸到舊台東車站,是一大片的日式建築宿舍。坐落鐵花路與新生路之間的「鐵花村」,就是拆除所有日式的台鐵宿舍後打造而成。在附小的左側,也就是新生路到信義路之間的區塊,以及附小後方,也有為數不少、擁有獨立庭院的日式建築。

從中山路到中華路的信義路兩旁,是斜頂磚瓦房或二層樓高的水泥樓房。信義路與中山路的轉角處曾經是一大塊廢棄的空地,裡面堆積著垃圾,地上佇立幾個沒有牆面,只有木柱加斜頂的木造建築。那塊空地是怎麼一回事,至今依然是個謎。 

1930年代的台東市區景象,這樣整齊的街道景觀維持到戰後。(出處:《東臺灣展望》)

我所描述的這一區塊是台東舊市區的一角,在那個六零年代還有殘留日據時期移民村規劃的痕跡。方整的道路兩旁是低矮的磚瓦房或二層樓高的水泥建物,或者如同棋盤般整齊座落、擁有獨立庭院的日式建築宿舍。那時的街道整齊、劃一。


然而物換星移,時而至今,老舊平房被三、四樓層高的透天厝取而代之,家家戶戶門口停放汽機車,有些住家用鐵皮占住騎樓空間或街道以擴充自家空間,於是街道變窄、變小,街景市容變凌亂。



那些位於學校左側的日式宿舍多數被拆除,閒置出來的空間以鐵網或鐵欄杆圈圍。加上周遭一些用鐵皮建築的建物,這個空間雜亂無章,完全變了樣。有三、四戶的日式建築仍屹立原地,屋內流溢出光線。屋舍雖然老舊,卻保存良好,雖沒有沒有鐵花村上那棟新蓋日式建築的光鮮亮麗,但屋內透出的光線與聲響,讓人感受到老房子的生命力依舊旺盛。



台東曾是日據時代台灣總督府移民政策的主要地區。那個年代的街道不大,剛剛好搭配低矮房舍。但演變至今,不變的街道遇上樓房與過多的汽機車,老街道顯得狹窄、雜亂;原本規劃整齊的小鎮沒有隨著年代與時俱進,反而越變越糟。日據時代的台東移民村歷史痕跡也逐漸消失將殆盡。



從民宿到大飯店,台東到處可見外型獨特、美麗亮眼的建築物。從大賣場到吃到飽餐廳,台東也不乏用鐵皮搭建出來的大型營業場。但台東獨一無二見證過去歷史的古老建物呢?這些累積人的故事、堆積過去歲月的至寶,在怪手一揮,斜屋頂、紅磚牆面轟的一聲落下,整個屋舍被剷平後,即不復存在。


我甚少進入位於附小對面的介壽堂。在那個戒嚴年代,國民黨是威嚴、權威的代表,屬於國民黨的介壽堂如同他的主人一般,也散發出令人敬畏的氣息。每次踏入介壽堂的範圍,調皮如我的小孩都會乖乖的,不敢造次。
介壽館內部景象

介壽堂雖然只有50多年的歷史,但這棟建物是當地人為國家領導人祝壽而興建的,這棟建築同時也是出身於台東的吳明修建築大師的重要作品。這樣一個充滿故事性的歷史建築在世界上只有一幢,比起哪裡都可以興蓋的火鍋店,熟輕孰重,無法衡量?抑或台東只能往開發建設前進,必須放棄他獨特的歷史文化?



台東歷史可能不具百年,但日據時代的老建築、老街道,再加上戒嚴時期的建物,以及一直不曾離去的老店,一個故事串過一個故事,可以讓人們進入一個歷史空間,閱讀當地的歷史。一個一直與人類一起生活的建物,也是具有生命的,不應該不符合眼前的利益而拆除。因此,期望將介壽堂認定為歷史建築,並給予文資保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