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縣政府在臺東市區大興土木,南京路規劃案改了不知道幾次,但市中心的南京路大排水溝仍然不動如山,逐漸成為城市發展問題。
一條排水溝成為城市發展的問題,乍聽下似乎不可思議,不過這條水溝位處在新舊市區的交界近百年,多年來默默扮演關鍵的位置,也多次成為城市規劃上的問題。屢次納入城市規劃的失敗,透露出整個城市機能存在著許多未被注意的問題。
1.大排的身世之謎
雖然這十多年來,臺東的城市歷史逐漸釐清,但位於新舊市區之間的大排,卻相當微妙地遺忘,以至於到底出現在此,幾乎沒有人有記得這裡有條水溝。
1925年(大正十四年)出版的臺東平原地圖,可以看到標誌成毛蟲狀的南京大排。 這條灌溉溝渠上接卑南大圳支流,穿過馬蘭部落(今馬蘭社區)北側,進入臺東街(今臺東舊市區)西北邊,然後沿著鯉魚山東側流入太平溪。 |
從有限的資料來看,南京大排本是臺東平原灌溉渠道的一部分,日治時期臺東市區最早出現時,市區的西界僅至博愛路為止,與馬蘭部落之間隔著一望無際的農田。因此作為臺東平原灌溉系統的大動脈,這條大水溝自卑南大圳進入市區周遭的農田,然後在縣農會處轉向鯉魚山,最後向東南方流入太平溪出海口。當時,大排水溝不僅是灌溉溝渠,也是市區和農田的界線。
但到了1980年代,隨著市區周邊土地納入都市開發計畫,整個臺東市區的面貌出現巨大的改變:大水溝旁的農地成為三線道的南京路,文化中心和臺東高商為主的商業區則環伺四周,更外圍的農田則成為人口稠密的新住宅區。當1990年代初市區完全取代農地後,這條大水溝開始出現巨大的轉變。首先是灌溉功能消失,加上上游的水圳截流,於是水源乾枯。然後有一條汙水排水溝在農會停車場的位置與其交匯,將鯉魚山段以下的排水溝變成汙水道,於是南京大排一分為二,南京路旁的大排逐漸乾枯,鯉魚山段的大排則成為露天汙水道,散發著臭味。
但無論是哪一段,由於缺乏有效的維護與管理,一些城市的無地者在水溝上搭起木造的違章建築或便橋,水溝周遭則堆滿了各種人們亂丟的垃圾,加上一些住戶偷排廢水,這讓排水溝變得又髒又臭,沒人敢靠近,逐漸成為城市的黑色地帶。
2.南京路上的一連串失敗開發史
除了周遭由農田變成了都市,大排本身的空間環境也在改變。原本兩岸有著茂密的樹木植株,在1994至1996年左右遭大量砍伐,僅剩下幾株保存下來,顯得相當狼狽。不過讓南京大排成為一個大問題,還是必須從大排旁邊,南京路上一連串的規劃開發講起。
2005年的更生日報新聞報導。來源:臺東市公所網站
當時南京大排仍然綠意盎然,但隨著每次南京路整建,情況每況愈下。約在2012年左右經過一次大整建,雖然偷排汙水的情況減少,但大排仍然不為所動,鄰近綠地則被砍伐殆盡。
|
1998年開始,隨著南京路東側約20公尺的路面被劃為市民廣場,於是南京路開始一系列的發展計畫,露天咖啡座、花園、開放廣場到有現在的附設停車格的廣場。在歷經五任縣長,經過起碼五次以上的的大小整建,總花費超過兩億元,加設一堆光鮮亮麗的人工設施,整個南京路廣場仍然如一灘死水,除了特定節慶與少數團體機關的活動外,平常只是一個大型地上停車場。
這樣不斷失敗的結果背後,其實有兩個問題值得深思。首先是南京路怎麼都發展不起來,為什麼還要開發呢?其次是如果有必要開發,要怎麼做才發展起來呢?
第一個問題中,很多人心目中的答案是因為官員要貪污,這在爆出集體收賄弊案[1]後似乎是個理所當然的答案,但如果從城市的需要來看,顯然不是最主要的答案。第二個問題則環繞在本文的主題,南京大排身上。
3.市區的發展方向
先由第一個問題談起。今天的臺東市中心主要由兩個主要商業區組成,一個是中華路兩側的舊商業圈,這個商業圈主要是服飾精品與文具日用品為主的商業街;另一個則是以文化中心與臺東誠品為雙核心,新生路與南京路之間的文教圈,這個區域藉由藝文中心和學校交互穿插,加上這幾年臺東誠品的高度成功,讓一些中高檔的餐飲店在此生存。這兩個商業區各自有特色,但隨著逐漸擴大發展,也逐漸陷入發展上的瓶頸,只能限制於一條到兩條街上。這樣的規模對於臺東市民的日常生活算是足夠,但對於來市區的觀光客而言,顯然過於單調。因此縣市政府必須不斷努力將兩個商圈連結起來,南京路是其中的關鍵。
臺東市中心的相對位置圖。 可以看見,南京大排位於兩個商圈之間的關鍵位置上。 |
然而,南京路的規劃在屢屢嘗試後仍不斷失敗,很大的原因來自於規劃者從沒將南京大排納進規劃考量。沒有南京大排,南京路變成只剩單面開發的境地,靠進水溝的一邊沒有辦法規劃,只能增加無人使用的人工設施,如腳踏車道、人行護欄等等。這些設施又因規劃單位無力去維護,很快成為醜陋臭水溝的一個部分,讓水溝「黑洞效應」的範圍更加擴大。於是南京路僅靠文化中心一側的開發,消耗文教商圈的能量,但商圈仍然無法越過南京路,翻轉市區的樣貌。
上述的情況這種不僅發生在南京路上,鯉魚山這個市區最大的綠地,也因南京大排阻斷無力規劃開發,鄰近一片與市區無法連結,顯得死氣沉沉。這些問題將隨著這幾年市區猛蓋大飯店而急遽惡化,當市區在南京路文教商圈附近蓋滿大飯店和大型商業設施,卻沒有地方紓解這些觀光人口與車流時,可以想像臺東市區會變得多混亂。
鯉魚山段的南京大排周遭景象。 違建、落魄戶和私設便橋構成的發展黑帶。看得出來後面是美麗的鯉魚山嗎? |
4.將來的可能性在哪?
當然,南京大排的問題長年無法解決,關鍵仍在於土地持有者和權力機關之間。2010年縣政府曾在縣議會要求下,與大排的土地所有權者臺東農田水利會協調開發的事宜。水利會提出三種條件:以兩億元買下所有權、等值土地交換,以及雙方依據都市規劃共同開發[2]。第一項顯非地方財力能負擔,第二涉及土地價值認定的問題難以進行,只有共同開發是可能的選項。這件事情最後無疾而終,不過既然農田水利會〈起碼是口頭上〉有共同開發的意願,而且這項開發對其有助益,卻放任無所作為,讓人匪夷所思。
至於縣政府本身的態度也相當微妙,所謂「有處理」的方式也僅限於其下屬單位和水利會交換意見,然後以「執行有困難」當成結案理由,這和幾年來縣府濫拆古蹟和更改部落土地時擺出「我就是最大的民意!」[3]的高姿態顯然有天壤之別。顯然這個「最大的民意」也是怕得罪水利會這個大票倉,在這種關鍵事情上寧願辜負民意也要軟下來。至於縣議會雖然是民意機關,但在縣府和水利會兩方都不能得罪的情況下,也只能把重大議題當空包彈打。
南京大排的未來可以有很多美好的可能。這樣歷史悠久的城市溝渠,無論是恢復綠地,重作疏洪道,成為親水公園,還是加蓋進行部分的商業利用,做適當的開發。但現在這樣長期閒置,阻礙市區的發展規劃,其實是比貪汙還要糟糕的公共資源浪費,辜負市區大多數居民的民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