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海濱都更首部曲:臺東已準備好用現代的姿態面對太平洋了嗎?




臺東史上首遭都更計畫,臺東市濱海地區都市更新規畫,終於在消息傳出一年多之後,敲響了第一聲鐘。11月18日建設處都市計畫科和學邑工程顧問公司,在也被劃入都更範圍的七里坡餐廳二樓,舉行都市更新計畫的調查委託案地方說明會,現場擠滿了約200位的民眾。

都市更新計畫大概是絕大多數臺東人一輩子想不到的事情。在這個全臺人口最少,人口密度最低的縣市,要推行高土地利用強度的都市更新計畫,就像是在沙漠中蓋皇宮一樣,讓人猜不透這到底要幹嘛。不過就如同許多臺東正在發生的開發,沒人會想到都更計畫真的發生了,而且既使已經發生了,你還是搞不懂他們到底要幹嘛。

1.  從一場大家聽不懂的說明會講起


這場說明會的狀況也是如此。雖然說縣政府劃定的都市計畫範圍, 包含了臺東舊市區約3分之1的廣大範圍,但說明會提到的範圍卻只限縮在臨海濱公園3.21公頃的土地,其中的區域卻提都沒提。雖然如此,不過都市更新的規劃範圍還是牢牢地劃在地圖上,顯然未來幾年,這些區域也不是保證相安無事,就看開發的刀要割到哪裡。

接著,報告人員提到選擇此開發的理由,認為此地公有地比例最高,最容易開發。不過看到都更範圍的圖,便立刻能察覺其中沒被說出來的理由:被指定為執行都更範圍的區域,全都圍繞著全區沒被劃入都更範圍的東裕集團飯店預定地,被劃入「濱海優質生活旅宿區」,而東裕集團的老闆正是人稱「河南王」的臺商王任生


說明會上展示的都市更新範圍
深藍色虛線是都市更新規劃範圍,橘色是本次計畫實際要更新的範圍,圍繞在「河南王」王任生要建造的飯店周遭,構成縣府所謂的「濱海優質生活旅宿區」。

接下來,學邑工程顧問公司的報告人提及當地的住戶開發問題,主要是屋齡過於老舊、當地環境不佳,認為要改善住宅環境品質和引進多樣化商業活動。報告人特別講解都市更新有各種好處和保障,包含地方政府主導、容積率提高和安置作業等。在開發過程中,土地持有者能分到房屋和權利金,既使是非地主與違建戶,也可以得到補償費和參與機會。這樣的說明把濱海都更講得有利無害,猶如是地方政府的住宅翻新計畫,大家的房子給地方政府重建,就厚重送你新的住商混合的住宅。

不過這些美好的修辭,顯然迴避掉許多在臺東脈絡下該說明的基本疑問。首先是開發者雖然是臺東縣政府,目前卻看不到任何官方的實際政策方針,加上整個計畫的執行是繞著東裕集團的飯店來打轉,王任生家族的意志會影響此案的實際建設到什麼程度〈可參考臺東秀泰影城與新生公園的前例〉?其次,臺東縣政府號稱財務拮据是相當有名,這幾年甚至為了幾個規劃得自籌財源,幾乎賣光市區所有的公有土地,而其都市規劃能力也是有名的貧弱,隨意仰賴BOT,以至於爭議不斷。這樣的地方政府,一旦出了事情,又有多少能力擔保這個案子順利完成?這些疑問,都是這個都更案需要評估的對象,恐怕也是在場民眾多少想知道的問題,然而會場什麼也沒提,甚麼也沒說


現場報告結束後,現場民眾提出許多實際的問題,反而凸顯出報告跟他們關心的問題脫節。例如:有民眾提到當地的巷弄拓寬和公共設施從未得到縣府的重視與改善,為何現在又說要都市更新計畫?一旦都更,民眾要花多少錢才能買回住戶單位?另外實際上要蓋什麼,會是透天還是公寓?


2.  濱海區域的「發展」與「不發展」

現場民眾的問題也顯示出,在發展的修辭後面其實是地方政府發展地方的責任,但這卻沒有因為這場說明而得到釐清,反而急著用「改善住宅與環境品質」的糖衣來掩飾掉。歷史上,濱海區域是臺東市區最早開發的區域之一,這個地方最早是稱為「臺東港」的海岸渡口,在陸路交通不便的時代,臺東移民與物資運輸的主要門戶,因此產業雲集,最早的火車站、發電廠、倉儲、木材行等,皆設立在此,見證了百年來臺東市的現代發展。


濱海地區的俯瞰圖。

然而,隨著海岸運輸逐漸被鐵路交通取代,加上濱海區域飽受鹽分和海岸線退縮的影響,濱海地區的快速沒落,由最早的發展地區為臺東市區的發展停滯區域。這40年來,新增的中高階層大洲移往鯉魚山周圍的新市區居住,留在當地的居民大都被視為中低收入者,這裡的空間保留了傳統漢人街庄的特性,由低矮的房屋和狹窄的巷弄,裏頭則藏著許多角頭庄廟,這也就是都更規劃中提到,所謂的「房舍老舊」。

不過居住品質的低落恐怕無法與房舍的老舊劃上等號。長期以來,縣政府與市公所等地方權力機關沒有負起改善當地居住空間的責任:他們不願去拓寬老舊巷弄沒拓寬,不願去改善居住空間提升,不願去輔導產業的轉型,也不願去維護當地的歷史建築,多年來卻不斷放話說要在當地推動新發展。這種不願投資又定位不清,才是上述濱海區域發展停滯,無法由產業區位轉型為適當的生活居住空間,直接沒落的原因。

一位當地民眾就相當不滿地提到,他們家前面的既成巷弄從他阿公時代說要拓寬,說道現在都還沒拓寬;然後10多年前市公所就提到要進行市區更新,還說要居民不要修房子,結果這些年來什麼都沒發生,這次他們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修自己的房子?

3.  不被承諾也沒有記憶的地方

最後,說明會還有沒被提及,但其實大家都記得的,兩個最近消失的在地歷史空間脈絡。一個是寶桑亭,另一個是農會飼料廠。

寶桑亭在2000年代是濱海地區的市民地標,有一整個臺東的年輕世代在這裡練街舞或在這裡活動過,以至於2011年被縣府拆除時引起4000多人的網路連署抗議。但縣府除了找連署人喬事公開承諾會遷移到適當的地方安置,卻在拆除寶桑亭後破壞承諾,丟在一個地方至今沒有恢復。

農會飼料廠是這個區域重要的工業歷史建築,見證了市區畜牧產業的發展變遷,但在2014年賣給東裕集團後,便迅速被拆掉,鄰近的住戶則能被收購。現在該地除了屢上主流媒體而成為旅遊景點的中正路一號白房子外,被拆得只剩一片拆除廢墟。而李老先生作為唯一的「釘子戶」,能否長期保留,也是個疑問。


在地的歷史記憶:曾經存在的寶桑亭

兩個脈絡都顯示出,在地方政府的忽視下,這個地方因擁有許多屬於臺東居民的記憶與情感。然而,這點記憶卻是在幾個大建案下被草率拆除。未來,都市變更如何對待這些建築的殘存,卻是連提都沒提。這種無視,既顯得粗暴,也剝奪了這裡的記憶,讓人更為擔憂這地方未來的發展。

濱海區域是臺東市與太平洋的門戶,這個城市與大海的初戀來自於海邊移入的移民與他們的足跡。當濱海的都更掃除掉這些記憶之後,這個城市與海洋,能從新得到連結嗎?還是只是被新築起來的高樓以及遊覽車潮阻絕開來呢?

這點說明會從來沒有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