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圖為昭和年間的南京大排,他過去的角色是提供實驗農田內生命的維繫,他也曾經是台東市街最北面的城市邊緣線,一條結合綠帶與藍帶的城市空間,提供當時台東市街周邊地勢的排水功能,他雖然是因機能需求而出現的設施空間,但他也創造了一條美麗的曲線圍繞著過去的台東,如此美麗舒服的地景,卻因人們對他的不熟悉而累積成都市的毒瘤,而今日的它再度的被人們兒看見,是否有其它的可能讓他再度扮演守護與陪伴台東市街的朋友呢。
敬南京大排。
昭和時期的南京大排 |
都市如同一座有機的生物,而街廓、市街內的空間如同一個個細胞,而南京路大排的再造、轉型或再生,它如同細胞壁的破損與再造的過程,他需要細緻與謹慎的評估細胞內與鄰近間的關係、空間性質等,再一切要調整空間之前需要作的應該是確認空間的定位、以及周邊其他空間得連帶影響的可能評估,所以再確南京路的都市實質定位後,才可能去找尋都市界面的再建構的方法,如何從過去的反面轉成正面。
南京路自出現以來因文化中心的因素,於當地居民心中揹負著文教區或中心的角色,但開設至今因空間歷經多次的翻攪,致使無法確切真實的定位[包含空間與居民行為],而所謂的文教中心的開放空間也無真實的建構與累積。而南京路路段中,有多處可以結合周邊設施與空間的機會,如聖母醫院與白冷會、如國民黨部、如鯉魚山等,上述的設施與空間接有機會可以與南京路產生正向的結合,結合的同時也許規劃相關的空間配套機能。
小弟粗略的將這個課題分為幾個方向:
- 從都市的實虛體界面
- 居民對於城市意象歸屬感的部分:廣場結合地景式的規劃與園道。
- 城市內生活品質提升的可能性:可以成為台東市街的緩衝呼吸空間。
- 如何再處理可疑的城市問題空間下可間接的增加附加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