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縣立圖書館關閉裝修,雖然只是一個內部翻新的工程,但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味道,不禁讓人想到因工程經費延宕,暫時延遲施工的縣立圖書館與縣立游泳池共構案。這個經費有4億4600萬元的共構工程在去年(2013)開放建築設計競圖時,曾在全國建築界引起不小的迴響,因為這是這十年來臺灣最重要的地方文教中心改造設計案,無論結果如何,將對臺東的文教區產生衝擊。
只是,如此重要,攸關臺東市民文化教育權的建設,仍是縣府官僚一手掌握,市民連吭個聲
的機會都沒有。共構顧名思義,無非是希望以兩種功能不同的設施在共同的建築結構中,藉由功能互補產生乘倍的效益。但在這種官方的說帖下,說游泳池和圖書館,能產生什麼效益?
先看游泳池。在縣府的共構案計畫中將縣立游泳池改建為包含「25*50M戶外標準游泳池、20*25M溫水暖身池、兒童戲水池、健身房、韻律教室、桌球室、羽球室及服務性空間」的建築體,並計畫將「委外經營」。這個規模也相當於一個頗具規模的室內體育館了。但放眼望去,臺東對一般民眾開放的公立或委外經營的游泳池就有最近剛花大錢重新整建的市立湧泉游泳池、東專游泳池、亞捷東女會館(室內)和東大附中游泳池(室內),市區外則有臺東大學游泳池,更別提娜魯灣大飯店等附設的私人游泳池。一個人口約10萬的城市已經有五座不同類型的公立游泳池和十多座私人游泳池設施時,再花數億元去蓋一座游泳池體育館,這以常理來看相當不可思議。而且以現有「委外經營」模式經營來看,亞捷東女會館一次入場要150元,完工後規模將大上好幾倍的縣立游泳池館收費肯定不會比這便宜多少,這樣的規劃,除了與民爭利,本身有多少市場競爭力?
既然這樣,游泳池的規劃安排必須要深具巧思,於是游泳池體育館和圖書館的互補效應將成為這座新建築的特色。只是,縣府的官員們大概沒想到,誰會一邊游泳一邊讀書?兩個在功能上便相互衝突的設施併在一起,能開出什麼花?唯一能讓人想到的是游泳後沖完澡的泳客開開心心地穿梭在圖書館的廊道上,把身上的水花撒在文教空間上。這樣的花,恐怕不是一般會進出圖書館的民眾的期待,而是從來不去圖書館的官員們腦袋中會開出的水花。
雖然評鑑的官員腦袋進水,來參賽的建築師們可相當清楚,在競標中奪得前四名的作品沒有一個試圖把這兩種功能真的連在一起,而是選擇象徵性地開幾條路在兩者之間,「讓想運動的去運動,想閱讀的去閱讀」,但這樣做卻完全犧牲掉這座文化中心作為「中心」的功用。文化藝術的特色在於運用亮麗和舒適的美感事物,讓路過的人停留片刻享用抽象的知性;如果當進來的人都沒機會路過藝文空間,又如何讓縣民體驗文化之美,提升品味呢?
一手持書一手划水,表面上是樣樣精樣樣通,其實是書還沒讀到,人就先溺水。這樣糟糕的思維一直出現在臺東的文化空間規劃,實際上也不斷摧毀臺東市民的文化權。以另一個近幾年完工的臺東美術館來說,這樣一個市區外的綠地,其實適合規劃成運動公園,甚至是把游泳池搬過去,至於大型藝術展示的功能則交給擴建的文化中心、生活美學館和鐵花村等民間藝文空間承擔。但徐慶元時代的縣政府為了好大喜功,硬要在流標八次的狀況下,在這人煙罕至的空間規劃一座美術館。結果是蓋出來的美術館分不到多少展覽,沒幾個人特地跑去沒有特點的美術館看展,藝術家看到展示效果不好也缺乏意願去美術館策展。
然後這種失敗的展示規劃又成為政客說「臺東是文化沙漠」,藉此引進觀光飯店破壞文藝空間的藉口。這不禁讓人思考,他們一手持書一手划水的思維,究竟是太笨,還是我們智慧不足以無法參透呢?
30年前個人真的拿書去游泳,游完了累了就看書.因為個人很怪胎....文中說的真沒有錯只是文章都放了5年多好像沒有人關心....游泳與圗書館合體真的不合適...還是分家比較好,而那個建築真的很醜很醜...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