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東大圖資中心能為臺東縣民做什麼?



經過半年的試營運,臺東大學圖書資訊中心於2014年10月在知本校園開幕。這座圖書館的價值不僅是此後數十年臺東唯一的大學圖書館,也在於它獨一無二的建築設計,將綠化節能、縱谷地景與校園空間融合起來,成為21世紀後,臺東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

東大圖資中心的建造有著戲劇性的過程。2009年臺東大學建造知本新校區時計畫建造一座新的圖資大樓,取代舊校區的圖書館和計算機中心。但過去在舊校區的建築設計品質低落,建築界依業主過去的建築設計品質來判斷,參與東大新建築設計競圖的意願不高,更何況位在邊陲的臺東,工程費用不足、營造條件差與監工困難等因素,讓集中在北部的各建築師事務所裹足不前。一位曾與東大前副校長曾世杰參與牧心智能發展中心建築的林姓市民,透過曾教授與當時的東大圖書館吳景範組長連繫,義務幫忙圖資中心的競圖事宜。兩年多的時間內,他跑遍了全臺各大建築師事務所,邀請十位臺灣具代表性的建築師參與設計(林姓市民戲稱此為「人海」戰術),有陳良全、姜樂靜、郭恆成、簡學義等名建築師,接受邀約參與這次競圖。最後共有八家建築師事務所參與,成為東大創校以來最風光的競圖,由境向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陳良全建築師團隊拿下首獎。



東大圖資中心在設計上有個主要的難題。校區的建築規範規定每個建築設計案投影面積的40%必須設置斜屋頂。這個規定的本意是希望校區內的個別建築體可以有較為和諧統一的形式。但回顧新校區前期的景觀,這規定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境向團隊面對這個難題,選擇跳脫大頂蓋或拆解成一堆小帽子的框架,以類金字塔型斜坡式的設計作為建築的主體,上面鋪上綠色草皮,為建築披上一件自然的外衣,隔絕日曬帶來的熱量。這樣的設計,從遠處來看,彷若一道山脈橫跨在豐饒的草原上,與前面的鏡心湖相互輝映。

然而斜坡上綠化的植被袋畢竟吸取的水分有限,圖資中心的外部表面積非常大,在臺東高溫多雨的環境容易遭遇棘手的排水不良問題。對此,境向在建築的坡底旁設置三個以砂礫為鋪面的滯水池。當雨水順著斜坡兩邊的排水溝流到地面時,會很快就由滯水池池底滲到土壤底層,加上滯水池與境心湖連通,不易造成地面積水,妨礙坡面的排水效率並達到保水的功能。於是,雖然歷經梅雨、颱風和鋒面豪雨,圖資館卻只見頂部的植被日趨茂盛,未曾受淹水之苦。



此外,圖資中心設計為南北向的V字型,當冬季吹東北季風時,對於進出的人們而言不是多舒坦的事。境向因此在圖書館前面設置了一個高及二樓的土丘,並將面對土丘的二樓中間向內掏空,設計一個瓶口狀的空間。當東北季風過來時,沉重的冷空氣會先經過低矮的滲水坑而下降,然後因土丘上揚到二樓,擠壓進瓶口空間,並因壓縮而加速流動穿過大樓。巧妙的是,滲水坑和土丘與圖書館建築連成一個地景,使得由大草坪方向南望圖資中心的量體顯得比實際低矮,猶如一座樸實的山丘趴在校區上。但在鄰近鏡心湖畔的建築卻無遮蔽而顯得高大,與湖水映成一片,無縫的融入臺東海岸與知本縱谷的景色。這些細緻的設計巧妙地讓圖書館在校園內營造出符合地景的建築,另一方面體貼地照顧到使用者對空間與景觀的感受,不製造無謂的壓迫感,反而讓人在室內享受到自然環境連結一體的感受。對比這幾年大興土木,為了觀光蓋出來一座座與環境切割的飯店建築,可說是創造出新的地方建築典範。因此圖資館建築落成後不久,圖資館即入圍2014年臺灣建築獎複選名單,雖然最後未拿得獎,但也獲得臺灣建築界的認可。

建築,經常是地方社會發展的再現。一座偉大建築的催生,往往不是由經費多寡來決定,而是業主、規劃者、設計者與建造者之間有把事情辦好的企圖心,讓建築設計盡可能關照到使用的需求,才能有所成就。在臺東這個被稱為「後山」的邊陲角落,長期專業人才不足和缺乏企圖心,以及沒有尊重制度的習慣,常導致花大錢卻沒法做出好事的問題。東大圖資館從規劃到完工的故事,不只是給臺東一座地標級的建築,其背後從無到有的過程,也是一個值得其他公共建築效法的典範。

最後提一點花絮。協助校園規劃的林姓市民雖然分文未取,但要求校方在圖資館開幕後,免費開放臺東縣民進館和借還書服務,這曾得到當時校方人士的承諾。但如今已開館,一般縣民來館仍要辦繳費年卡才能借還書,而且對外借還書時間只有一個月,過於短暫。考慮到臺東專業書籍資源非常不足且不受關注,有心學習的地方縣民更趨寶貴,希望校方能百年樹人,取之於地方,回饋於地方,造福更多縣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